葡萄酒第五課-葡萄酒中的這些詞彙到底什麼意思?
- Admin
- 10分钟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是否常常跟喜愛葡萄酒的朋友開瓶小酌,結果對方的形容讓你霧煞煞:「這支酒經過酒泥陳釀,有些奶香、餘韻很長。這瓶酒酸度高、帶點礦物感。」你當下心裡想說:「嗯…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啊?」放心,這些聽起來很專業的詞,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難懂。今天就帶你快速認識幾個常出現的葡萄酒用語,讓你不但聽得懂,還能加碼一起聊。
1.餘韻(Length)
「餘韻」,又稱「尾韻」,是指葡萄酒在吞下或吐出之後,風味在口腔與味蕾上所留下的殘留感受。餘韻的長短與層次,常被視為判斷一瓶酒品質與複雜度的重要指標之一。
若尾韻迅速消散,通常代表酒體較為簡單;而當風味能在口中層層遞進,持續超過10秒以上,則可稱為「尾韻悠長」,這樣的酒常被視為具有更高釀造水準與陳年潛力。

2.單寧(Tannins)
葡萄酒中的單寧主要來自於葡萄的果皮、籽與梗等部位所含的多酚類化合物,其特徵是帶有苦味與澀感。在酒精發酵期間,葡萄汁與果皮的浸漬時間越長,萃取出的單寧含量通常也越高。
當飲用紅酒時,若在牙齦與舌頭周圍感受到乾澀、緊縮的觸感,這就是單寧在口感上的典型表現。單寧在紅葡萄酒中扮演著結構支撐的角色,不僅影響酒體的骨架,也與其陳年潛力密切相關
3.酒泥陳釀(Lees Aging)
在酒精發酵完成後,死亡的酵母細胞與其他微生物沈澱形成酒泥,釀酒師通常會先去除較大的粗酒泥,保留較細緻的細酒泥,讓酒液繼續與其接觸熟成。
酒泥陳釀能讓葡萄酒發展出更豐富的風味,在這個過程中,酵母細胞會自溶(Antolysis),釋放出多醣體、氨基酸、脂肪酸等成分,這些物質能增添酒體的奶油質地、柔化口感,並帶來堅果、烤麵包、餅乾等複雜的酵母風味。
4.乳酸發酵(Malolactic Fermentation, MLF)

乳酸發酵通常發生於酒精發酵之後,是一種由乳酸菌進行的自然生物轉化過程,將葡萄酒中的蘋果酸(Malic Acid)轉化為乳酸(Lactic Acid)。蘋果酸帶有較尖銳、強烈的酸度,而乳酸的酸感較為柔和,轉化後能有效軟化整體酸度,使酒體口感更圓潤滑順,同時發展出如奶油、堅果等細緻香氣。
幾乎所有紅葡萄酒都會進行乳酸發酵,以達到口感平衡與穩定性;有些白酒(如Chardonnay)會選擇進行部分乳酸發酵,以創造更多口感層次。而部分追求清新果香與爽脆酸度的白葡萄酒(如Riesling、Sauvignon Blanc),則會刻意避免乳酸發酵,保留原有的清爽風格。
5.礦物感(Minerality)
礦物感雖然至今缺乏明確的科學定義,也存在一些爭議,但對許多葡萄酒愛好者與品評者而言,它是一種獨特而迷人的風味表現。

在感官描述上,礦物感常被形容為鹹味、濕石頭、粉筆、燧石等印象,尤其在高酸度的白葡萄酒中格外常見。雖然目前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土壤中的礦物質會直接轉移到酒中,但來自石灰岩、花崗岩、白堊土等礦物性強的土壤,其酒款往往被賦予礦物感的聯想與風格印象。
科學界仍在研究「礦物感」的實際成因,目前傾向認為與酸度、pH等因素有關。
Comments